创业要趁早之前我看了《神雕侠侣》,感觉自己过往的历程和电视剧里的一个剧情非常相像:有一天,自己被迫跑到一个山谷碰到了一只大雕,后来在山谷里苦练了几年的武功,当我再重出江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江湖上的这类江南七怪、金轮法王们是能被打败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创业总会历程不少特别艰难的时候,58 在进步过程中也历程过特别艰难的时刻。
2009 年我遇见一个同学,他了解我在做 58。
见面将来,他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说在创业做 58 同城。
不会吧,你还在做 58 同城?我的同学,当时蛮吃惊的。
事实上,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挺好的,对于同学的诧异,我也有点儿纳闷儿:他难道不了解 58 同城做得还可以吗?有时候,外部感觉你非常惨,而内部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一个创业公司有点知名度将来,无论是行业还是媒体,外人的评价会和我们的感觉不同。
即便在最惨的时候,58 内部的凝聚力,内部的方向认同、看好程度,其实是愈加好的。
在我看来,开创者要可以做到把愿景、数据、趋势准时跟内部推荐,如此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凝聚在一块。
58 最开始模仿的是 Craigslist。
美国的 DIY 文化风靡,家的汽车坏了,自己去修,中国则存在着远大于美国的准中介服务群体,有 100 万个房地产经纪人,仅北京就有超越 1000 个搬家公司。
所以大家做了两年后基本上不再看 Craigslist。
而且 Craigslist 一直是公益性质的网站,大家则是拿了投资成立的公司。
我需要独立把盈利模式给探索出来。
免费可以把人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大家早期的口号就是免费发布信息。
58 的用户量每年都在涨,早期不少广告商找大家谈首页广告,大家并不感兴趣。
广告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把你的心态搞坏。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当时都了解分类信息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这类巨头也了解这个市场要起来可能需要经过 10 年或 8 年,需要去教育市场,可能还会面临亏钱。
大家的商户比百度的更小,可能连电脑都没,是支付网络广告费的最微小单元。
百度内部过去讨论过三四次需不需要做分类信息这个业务,在什么环节打住了?58 同城还在亏钱,大家需要进来吗?要做分类信息就需要有线下,但巨头们想用某种合作的方法达成它。
几年前,我去跟其他人谈代理,其他人说 58 同城是什么呀?那时候只能自己干线下销售这个事。
大家是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去做的,不是我多伟大,而是自己提前 5 年就想了解了线下的重要程度。
我当时见了二三十个投资者,无人投大家,后来还是我一个人投了一些钱活下来了。
当然那些投资人后来见到我也装作不认识我。
所以,创业永远要做将来的事情,不要嫌早。
作为创业人士,没什么可失去的,你的时间也不值钱。
假如你相信将来会是这个样子,你越早越好。
只须你早做了,会走不少弯路,了解什么路是不通的、什么路是有效的,其他人进去的时候,不管他多有资源和背景,先行的优势会给你加分。
要选一个你将来认同的行业或者商业形态,认准了,越早做越好。
当所有些人都看好你的商业模式和进步前景的时候,总是并不意味着你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巨头可能随之进入;而当其他人不看好一个创业投资项目时,特别是你干的是脏活、累活,反而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壮大。
我的四点创业技巧服务用户这个层面我学了 Craigslist,但面向商户的盈利模式就完全是大家的革新,至少在这个行业原来是无人这么做的。
大家在 2010 年以前也有收入,只不过不成规模,但大家的流量、用户数从来没落后过。
广告大战是对手先挑起来的,然后大家用两倍的力度打回去。
投资人说,他们投 1 块钱,你们就投 2 块钱。
我记得打广告战的时候,没找到一个词可以概括大家所做的事情。
生活信息平台?大家调查过,只有媒体圈和从业者才了解什么叫「平台」,而当时老百姓觉得「平台」大概就是一个展台。
所以大家最后才用了「一个神奇的网站」来概括自己。
那一年为何打广告战?由于筹资太容易了。
大家 2011 年的广告量在网络公司里是排得上名的,这飞速改变了当地生活服务业的市场格局。
58 能走至今有不少缘由,总结创业经历,我有四点技巧:第一点技巧:你要选一个好方向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外面一会儿说大家花钱,一会儿说大家没盈利模式。
刚开始我看到质疑我的文章会非常生气,我想需不需要把我的存折打印出来给你们看一下?2008、2009 年胜负未分的时候我非常受影响,看完后都睡不着觉。
后来我看见这种新闻就快点翻过去,别影响我心情。
近期这 2 年,我看都不看了,心如止水。
为何它不影响我的心情了?我从来没怀疑过大家的方向,这个体系里的人也没怀疑过。
大家的投资人也比较放下,58 从来没腥风血雨。
我没做把钱揣自己口袋里这种离谱的事,也没让公司面临非常大的危机。
市场也在表彰我,从来没哪年的收入增速是低于 100% 的,就如此连涨了 7 年。
批评你的文章哪个看?用户不看,顾客也不看。
质疑出来有一个好处,当外敌入侵的时候,企业的凝聚力是非常强的。
第二点技巧:不要做太容易、特别精巧的事情微信看着就太炫,刚出来,所有人就在谈论它的千万种可能性,这个事情就不合适创业人士做。
其实有缺点的东西才容易成功,你把这类缺点弥补上了,那就是你的核心竞争优势。
「非常脏」的事情才不会有不少人跟你抢,「非常脏」就是壁垒。
58 一直在主动做各种尝试。
目前有不少人整天说找创业机会。
其实,创业不需要刻意去探寻机会,在日常、工作中你总会遇见一些事情不够完美,那样你就能试图想方法去弥补整个缺憾,尽可能使它变得完美,这就是创业的机会。
第三点技巧:创业从第一天起就要在每个板块选最好的人要叫你的人拉着公司往前走,而不是被业务推着走。
我是个人站长出身,不确定我的能力能否跟上这个企业的进步,大家前 4 年是公司推着人走。
后来才是人拉着公司走。
一方面大家原先的人变强了,一方面引进了一部分人。
做这件事最好的人在哪儿,就去拉这个人过来。
陈小华当年在赶集网,我跑到他们公司楼下给他打电话,我说你不下来见我,我就上去见你了。
我会花 20% 的精力在团队优化上,有的牛 X 的人,或许你挖不到他,但可以长期维持联系,他会给你提建议,或者推荐他身边适合的人。
我的桌上记住我下面两级的职员的名字,大约四五十人,争取这两级(中高层)没弱点,关注他们的成长,不断地跟他们聊,有问题的就转变思想,不然就换人。
什么时间给职员股份?58 上市后,企业的 10% 的股份都在团队里,等于 3 亿美金。
当我企业的高层里有人要离职的时候,我基本不会留,只能客气一下:要不再考虑考虑吧!中国人有一个心理,假如你不是把他的心伤透了,他不会提出离开,等你这时提出涨薪加期权已经来不及了,不如把功课做到前面。
给哪种职员期权?当你认准一个人,想一下五年将来,他还是否会非常重要,是否会在你的公司,想了解了就立刻给,不可以拖,不需要找咨询公司咨询,简单一点,立刻实行。
我的对手应该就没这么做,所以他的不少职员目前就到我这里了。
期权是最贵的奖励,这是在你成功了的状况下,假如你失败了,这就是毫无本钱。
不好的职员,若是老职员就养起来,不涨薪,放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这可以体现企业的文化。
若是 VP,转到无关紧要的职位上,还要涨薪,让他心理平衡。
说白了,公司是你的理想,结构必须要时时优化,不然会有非常大的问题,处置这个其中或许会遇见非常大的对抗,甚至需要外部的力量,一条理论:假如不适合,给他等价的回报,让他退出。
第四点技巧:维持跟投资人的高密度互动好的筹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市场最热的时候,第二就是你最好的时候。
资本只能锦上添花,假如你在不适合的时间选择筹资,不是找死吗?跟投资者的关系,应该像兄弟,一荣俱荣。
其实投资者非常被动,他把钱投给你了就没主动权了,此时你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
投资人的资源为你打开着;在公众场所,他们会帮你;当你怀疑我们的时候,他们还会鼓励你。
和投资人维持高密度互动。
他给你投了钱将来,只有从媒体途径知道你,假如你三个月不跟他互动,就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关系恶化。
所以我会跟投资人维持私聊、微信互动,没事就会翻开电话薄给他们电话,把每一次进步都告诉他们。
58 没董事会,交流就是发个邮件,约一块吃火锅碰一下。
他了解你在做什么,如此才不会产生误会,如此他们才会继续支持你,甚至下一轮筹资,他们会领投。
虽然 58 和赶集一直在斗争,但姚劲波和杨浩涌却一直是好哥们。
创业人士不可以把一个长跑当短跑来跑,不可以做机会主义者。
融到钱之后不应该做 6 个月的计划,而是做 3 年的计划。